![]() ![]() |
香港真实的流动小贩 |
作者:闾丘露薇 文章来源:文汇博客 点击数 195 更新时间:2010-09-18 13:23:45 文章录入:admin |
|
一个七十四岁的老婆婆,因为在街边非法摆卖指甲钳等小商品,被食物环境卫生署的小贩管理队拘捕。老婆婆跪地求情,执法者不为所动,引发围观的街坊不满,一名七旬老伯伯挺身而出理论,双方引发争执,有小贩管理队队员报称受伤,警察介入,结果老婆婆和伤者送院,老伯伯惹上官非。 又好像在看电影:一个背负生活压力的底层百姓,遇到铁板一块的执法人员,在一个仁心仁意的法官面前,原本沉重冰凉的现实变得有点希望。这样的故事,看得人心里面暖暖的,而且,这不是电影。 还好,香港还有独立的司法,有不仅讲法理,也讲情理的法官,明白司法制度最大挑战是要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小贩管理队毕竟不是城管。这个月底就要退休的首席大法官李国能就指出,最大的挑战是确保实现普及的司法公义,在大多数的市民,包括中小型企业,都难以承担诉讼所涉及的庞大法律费用的时候,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作出纾缓,包括增加法律援助,向没有代表律师的涉讼人提供帮助,法律界提供法律公益服务以及使用调解服务等。 管理街头的非法小贩,当然是小贩管理队的职责所在,但是每当涉及到弱势群体的时候,执法的手法如果不尽人情,往往会引发公愤,甚至影响到政府的形象。这些人之所以宁愿做非法小贩,也不呆在家里面拿政府综援,有的是不耻不劳而获,也有的,希望综援可以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们。当政府不断告诉大家,要发扬狮子山下精神,却不让这样的生存方式存在空间的时候,很让人怀疑,所谓的狮子山下精神,是不是就是要心甘情愿的被剥削? 小摊小贩,是一个自力更生的方式,而这样的方式,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孕育出一代中产,在八十年代的内地,孕育出第一批的富人,而在美国,小摊贩也曾经是美国梦的第一步。小摊小贩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曾经是城市文化一部分,但是,最近这些年,却开始和公共卫生,市容势不两立。是人们的价值追求改变?还是被标签? 内地最近出了一本书,讲述的是香港官员的为官之道。香港食物环境署署长卓永兴说:」内地的小贩管理困难重重,香港的小贩管理则从容很多。我觉得这是两个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在香港,我们很多时候把小贩看做一种人文风景,对有技术的街头工匠进行保育。但反观内地,这么多的无牌小贩,随机贩卖食物,不要说保育,就是管理也是困难重重。「书名叫做」并非官话「,唉,作为香港人,看看现实,只能说,这是把官话说的不像官话的一种新的境界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