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任孟山:摊贩及其经济不是城市的敌人 |
作者:任孟山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点击数 439 更新时间:2009-07-23 10:02:04 文章录入:admin |
|
这本名为《摊贩经济研究》的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讲摊贩经济在整体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不是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和表格来讲摊贩经济的各种函数曲线,而是讲摊贩这种经济形式所衍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比如:设摊与非正规就业机会,摊贩与城市形象,摊贩与城市的公共空间,国家对摊贩的治理,等。 但是,我以为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此,这些问题的价值超过了书中所讲的其他问题,比如摊贩经济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摊贩经济的未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问题才是最契合当下社会实际的,是很多阶层的民众所关注的。由摊贩所引发的强烈的社会关注与讨论,也是从这些问题上起步的。 近些年来,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摊贩问题成了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越来越注重城市形象的背景下,摊贩成了被清理、驱逐和打击的对象。在媒体上不乏城管与摊贩之间的暴力冲突,特别是其中有些城管执法形式简单粗暴,引发了民间的反对情绪。而且,有的地方高喊“无摊城市”的口号,对治理摊贩不惜成本,甚至让城管们穿上了防弹衣。 代表“摊贩”或“小商小贩”这样的词汇的来源,是北宋徽宗年间的《清明上河图》,其对“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描述,本是表达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是,在当下却被解读为另外一种景象,有网友挂出了《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画面改为城管来了之后,所有的“贩夫走卒”等均一概消失。这幅被称为《新清明上河图》的PS画作在网上广泛流传,其关注度之高映射了当下社会中的某些背景。 负责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城管,本该受到民众的尊敬,却成了被戏谑的对象。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反讽。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治理者应该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近几年提倡“以人为本”的政治与社会标语下,需要更新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尽快摸索出更契合民意的治理方式。否则,总是在具有某种对抗状态中进行管理,其效果不可能达到管理者想要的程度。 实事求是地讲,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随便摆摊,在任何国家都是被管治的。摊贩及其引发的城市秩序混乱,应该有相应的规则加以规范,尽量削减摊贩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不过,必须要明确的是,摊贩不是城市的敌人。尤其是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摊贩所暗含的弱势群体指向,喻指着底层民众生活的艰难。虽然这不是全部的事实,这本书中有专门的数据证明摊贩不都是小商小贩,甚至有些是大款,而且其脱离经济管理规则的售卖行为隐含着暴利,比如逃税、假货、劣质品等。 但是,需要让人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与复杂现实。况且,即使如此,那些携带暴力的管治行为,也绝对不应该被提倡。因为,无论在管理形式,还是在管理内容上,都应该将摊贩作为平等的主体,才是能够使问题变得好起来的治理思维。否则,只能使事情走向反面,城市中大面积的“游击战争”不可能消失。从已经实践的实验结果来看,这样的思维方式有益无害。比如,江苏镇江市就尝试让马路摊贩自我管理,推动摊贩及其组织的自治管理,让摊贩及其组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这种效果确实比原来的方式要好很多。 正如书的结论指出,坏的摊贩经济导致脏乱差,而好的摊贩经济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好。作为摊贩本身的起步经营不需要太高的门槛,不需要太多的技能,不需要太大的资金,但它却可以帮助一些人在初入城市时得以立足,它可以成为一些人梦想起步的地方,它可以为创意的萌芽提供一片沃土。所以,大家都要宽容一些,多一份理解,多一点体谅。毕竟,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问题也必须在发展中才能被解决。过犹不及,赶路赶得太急,行动过于迅速,往往会让看来有解的事情走向无解,最终让每个参与其中的利益相关人都有可能受损,而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本书提出并分析了摊贩经济问题,以及摊贩经济与非正规就业、城市形象和摊贩、摊贩经济和公共利益的冲突等问题。还回顾了我国治理摊贩经济的历程,并从以社区为治理单位和为政府管理增强民意基础两个方面做了分析,最后指出了未来的摊贩经济。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不少研究性专题,通过这些专题读者可以了解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 总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