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东省个体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
作者:赵小菊 李学军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点击数 423 更新时间:2009-10-28 15:21:05 文章录入:admin |
|
▲ 1985年6月10日,大众日报报道我省个体劳动者首次代表大会举行。记者 房贤刚 提供 “如果昔日的同学路过我家的牛肉店,我隔老远就赶紧跑到屋里躲起来,觉得丢人,怕人笑话。” ——于晓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加入“个体户”行列时,仍心存自卑。 “1985年6月,县里来人通知我去省里开会,一路稀里糊涂地从德州市坐车到了济南,开了三天会,见到了省委书记、省长等一批大领导,感觉就像做梦,没想到干个体的也能受到这样的重视。” ——山东省个体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给李全英留下了深刻记忆,从此个体劳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计划经济被撬开了一道缝,人们心中个体经济的萌芽开始萌发,但却更多地存了一丝小心翼翼;1983 “怕”、“羞”——曾经压抑的记忆 这,对于没有经历过之前长久压抑的人来说是难以体会的。 1979年,在德州地区平原县,李全英第一个搞起了屠宰,“其实从1978年底就开始偷偷的干,但是那时候整天担惊受怕,怕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怕政策有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加入“个体户”行列的于晓玉同样记得当年的忧心,但与李全英的心存畏惧不同,她最难以克服的是“羞耻感”。 于家的牛肉是家传的手艺,在解放前就享有盛名。1978年,计划经济政策有所松动,于晓玉的父亲有些动心,希望把家传的门面再撑起来,但是亲朋好友一商议,还是决定再等等。到了1980年,周边试着做点小生意的人渐渐多了,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在全家人的努力下,牛肉店开了张。从那时起,还在上初中的于晓玉就开始在店里给父亲帮忙。 渴望着被肯定,希冀着被尊重,期盼着有一个能支持自己继续走下去的强有力支撑。到1985年,齐鲁大地上已经有82万户、120多万人从事个体劳动,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占到全省人口的1.67% ,共同的希望深埋在他们的心中。 “惊喜”、“自信”——甜蜜的转折 “1985年6月,县里来人通知我去省里开会,一路稀里糊涂地从德州市坐车到了济南,开了三天会,见到了省委书记、省长等一批大领导,感觉就像做梦,没想到干个体的也能受到这样的重视。”李全英回忆道。 于晓玉的生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她被树为自谋职业实现就业的典型,获得政府一系列的帮扶政策。生意越来越好,她也开始放心放手大干,1987年,她敏锐地嗅到水产品营销在济南的商机,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拿出做起了水产。 “生意很红火,1988年我们家就盖起了一幢二层楼,还在周边第一个买上了汽车。”提起当年,于晓玉难掩自豪。但是,她也坦言,那时是赶上了政策的好时候,踏对了时代的步伐。八十年代后期,国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她身边的个体经营者们都在借这股“东风”乘势而起,使她强烈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也需要新的突破。1995年,她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如今,“海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 “崛起”、“荣耀”——光彩新征程 “1997年至今,是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个体私营经济在一个更加宽松的政治、政策、社会舆论环境和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以蓬勃发展。”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尚青介绍。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有个体工商户203.1万户,从业人员448.3万人,注册资金 597.6 亿元,私营企业 44.1万户,从业人员 530.4 1985年6月10日,《大众日报》发表评论《光彩的事业 光荣的劳动》,为广大个体劳动者加油鼓劲,今天,这一光彩的事业正在绽放令人炫目的光芒,而且愈加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