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华诞,精彩回望栏目曲--) 从被限制到被允许,再到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复苏与勃兴贯穿了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这其中,1988年,北京市东城区登记注册了第一批私营企业。作为祖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生动见证了我们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前进步伐。 请听山东台记者赵璇、姜秀丽、贾晓菲采制的录音报道:个体私营经济破茧成蝶。 (题目:破茧成蝶。) 北京东四南大街一片琳琅满目的时尚店铺中,"广义修笔店"古朴的门脸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已近80高龄的张广义老人经营这间修笔小店已经60多个春秋了。 仔细打量这间只有10多平米的小店,除了柜台和修理桌上堆放着的各种钢笔修理工具,最醒目就是小屋四壁挂满的奖状了。老人最为珍惜的是一张自己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的奖状。 录音【把我评为北京市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这么一个光荣的称号,真的不敢想。】 张广义老人曾担任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的副会长,新中国成立60年来,作为北京市最早一批个体工商户,老人经历了从被鄙视到被承认的整个过程,他对这种变化感慨不已。 录音【那时说我们是挖社会主义墙角,现在我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无上的光荣啊。】 和张广义老人一样有着切身感受的还有当年的一大批私营业主。 赵建国,原北京40中团委书记,现在的"集美家居"集团总裁。当年,他就在校办工厂里,带领着6、7个工人开始了第一批大衣柜的生产。 录音【那个时候,我们6、7个工人,30多平米的厂房,我们生产的家具像大衣柜,237块钱一只,很快到外面就卖了,经过一年的时间,我们就给学校创造了2万多块钱的纯利润。】 尽管市场销路不错,但当时的赵建国,心理仍然背负着"姓社姓资"的包袱。 录音【那个时候,应该说是思想压力最大的时候。】 随着中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存"的思想,冲破了姓社姓资的羁绊,给赵建国这样的私营企业者吃了定心丸。 录音【这个时候我有一种感觉,我们民营企业真受重视了。】 从被限制和改造,到逐步被允许,再到鼓励支持和引导,纵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其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复苏与勃兴贯穿了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也见证了我们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辛探索。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此后,禁忌一点点被打破。中共十二大,承认个体劳动者合法地位;同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八二宪法,首次允许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存在和发展。
1987年,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在理论层面解决了私营企业的合法性问题。之后一年,宪法修改,首次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这一年的12月3日,在祖国政治中心的北京,第一批八家私营企业在东城区工商局领取了营业执照。 北京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吴杰: 录音【这30年当中,私营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最有活力,也最有代表性的改革开放的产物,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非公经济的发展都不断作出,理论上的进一步的确认和提升,也给非公经济今后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据初步统计,1978年,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只有218户,2007年,已经达到了77.55万户,私营企业33.67万户。如今,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占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的80%以上,入库税收超过2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