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由职业者群体 “商人”老六 |
作者:吴晓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点击数 292 更新时间:2009-12-17 15:36:05 文章录入:admin |
|
自由职业者群体 “商人”老六 老六的“新阶层精神” “我们真正缺乏的并不是创新,而是对常识的漠视。常识不是虚的,是一条条能够实施的细则,是你是否真正了解它,是否能真正执行它。” 这个纪念日就像是为老六10天后另一个纪念日(40岁生日)准备的贺礼。4年前,老六在第三个本命年的时候,出版了《读库》。 为了实现26日这半小时内瞬间汇出的快感,老六足足鼓捣了4年。“对我来说,并非恶意拖欠,但经常是有心无力。做《读库》真正的痛苦,就是向一些环节索要欠款,所消耗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便是在应收款收不回来、应付款不愿拖欠对方的冲突中拆东墙补西墙。”老六认为自己在10月26日之后,“可以腾出更多的智商,继续提升《读库》的内容质量”。 此前,老六早已被外界定义为“成功人士”,甚至作为创业楷模,被邀请上一档电视节目。碍于朋友情面,老六无法拒绝,但他却将之称为“噩梦”。原因是对方把他的经历描述得像心灵鸡汤、励志故事——好像只要有不错的创意、远大的理想,就可以获得成功。老六说这忽略了其中的偶然性,会误导别人。 时光回到2005年9月5日晚间,老六坐在回北京的大巴上。由于大雾,汽车行驶得异常缓慢。整整一路,有个问题一直折磨着老六——自己的人生究竟该如何选择?此时,正有一家单位承诺给他一个比较有钱途的职位。 此前几年,老六已经换了几家单位,基本都是很被动地接过别人投来的橄榄枝,经常是还没离开一个地方,就有另一个橄榄枝抛来。“我在路上思考的问题就是:如果没有这个橄榄枝,我现在会做什么?会不会比去那里更有意义?”老六发现,在思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假定自己一无所有,“空碗才能盛水”。 这个夜晚,老六几乎彻夜难眠,直到创意出现——做一本符合自己理想的书,一本有阅读价值和保留价值的书——《读库》,取“阅读仓库”之意。 在老六的设想中,《读库》每两月出版一本,做成书而不是杂志的原因是为了把销售周期尽量拉长;每期封面设计的差别很小,是为了既容易识别,又可以在书店摆放得时间长些,过期了摆在书店里也不会觉得怪异;首印5000本,成本两三万元,即使全赔也赔得起。之后,老六多年在传媒界积累的广泛的人脉关系统统派上了用场,从整体风格、封面设计、讨要漫画,到联系纸厂和印厂,都是向熟人“开刀”。 因为《读库》只有老六一人操作,所以在正式出版之前搞了一次演习。这样可以先通过试刊将编、排、审、印各个环节对接成功,正式出版的时候就可以聚精会神抓稿子。有了样品,谈出版和发行事宜,就可以少许多唇舌;有了样品,作者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写作目标。 老六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这位很多人眼中的“京城文化名人”却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商人。“我不喜欢打着文化的旗号撒娇、要挟别人,或者心安理得地做着亏损的事情。” 老六编撰《读库》奉行“三不”原则:不计成本、不惜篇幅、不留遗憾。外人看来,这是老六在追求书的质量,是一种文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但老六并不这样认为,“这也是从商业角度考虑,因为只有做最好的产品,才会口口相传。《读库》的推广策略我想得很清楚:让读者自己完成推广。过去讲辐射式的推广,辐射面越大效果就越好,但现在完全不是这个概念,是点对点式的。如果一个人的MSN签名档上写:‘昨天读《读库》到凌晨三点’,这就是最好的赞美,会影响他MSN上的朋友,作用很大。” 在老六后来的实施中,改变最大的是发行策略。因为虽然《读库》半年后即实现了赢利,但由于许多钱都压在传统渠道商手中,老六的资金总是捉襟见肘。当时,老六为了保护渠道商的利益,并不鼓励读者直接购买。 但随着淘宝网兴起,有一天,老六突然意识到,也许未来大街上跑的都是速递员,《读库》要抓住这个趋势。于是,2008年,老六调整了发行思路——增加直销渠道。现在《读库》的淘宝店有了两个皇冠(淘宝会员在淘宝网每使用支付宝成功交易一次,就可以对交易对象作一次信用评级。淘宝网上最高信誉级别是5皇冠,具体指标是达到20万个好评),老六的团队也迅速扩张至4人——老六加3个配送人员。现在直销加当当网的销量占到了50%以上,这为老六省下不少渠道费用。这样,“做产品时就可以不用考虑成本,只看是否最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