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小贩小贩见城管不再“躲猫猫”
作者:叶辉丽  文章来源:佛山日报  点击数 245  更新时间:2010-01-05 22:02:25  文章录入:admin

部分镇街试水流动摊档定点经营模式


 
核心提示
宽容还是驱赶?堵还是疏?流动小贩一直让城市管理者挠头。顺德部分镇街引导流动摊贩定点经营,让这个难题悄然得到化解。大良五沙、南江两个居委会对小贩实行画线管理,陈村、北滘、伦教三地则尝试设置门槛纳入管理范畴,半年来,一直被称为“走鬼”的流动小贩与城管队员“和平相处”,当地环境、卫生也发生转变,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也许给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故事篇


城管来了小贩唔使惊
小贩:老公曾经想拼命


昨日(12月9日)晚上7时左右,37岁的湖南人蒋桂久推着三轮车,来到北滘工业园新业四路的“摊位”上摆卖。她的三轮车上摆放着冰箱,里面是各种饮料,还有一节节裁好的甘蔗。
没有什么生意,胖墩墩的蒋桂久从口袋掏出瓜子嗑了起来。没多久,附近的工人来买甘蔗,蒋桂久将瓜子放回口袋,拿起削皮刀,利落地先削好半截,用干净的塑料袋包好,再倒过来削另一截。削的时候她很小心,尽量将甘蔗皮堆放在脚下位置,晚上离开时她还要把甘蔗皮等垃圾清理干净。维持秩序的顺德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北滘分局协管员老卢过来巡视,蒋桂久朝他点点头,没有像以往一样赶紧逃开。
今年5月以前,蒋桂久和老卢等城管人员还是水火不容的。前年夏天,她推着冰箱卖饮料时,城管队员前来收缴货品。“那时我和老公刚到北滘没多久,条件很艰苦。冰箱是新买的,1300多元;三轮车也是新的,加上冰箱里的水,好几千元东西。他们要收缴,当时我整个人都绝望了。”蒋桂久对记者说,所有身家都压在冰箱和三轮车上,绝望之下老公谢培红马上找来一帮老乡,与城管队员对峙。她说:“如果不是有人拉着,老公拿着西瓜刀就要冲上去和城管队员拼命。”
两年当中,蒋桂久多次和城管队员上演“三国斗”。她说:“我老公开摩托车载客,家里还有小孩,我就是摆档赚点生活费。我们也要生活,他们不准,就只能和他们斗。”个性泼辣的蒋桂久曾在与城管的“混战”中咬了老卢一口。
城管:小贩常来电话聊生意
如今,蒋桂久见到城管队员却是一脸笑容。今年5月,顺德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北滘分局尝试在新业四路推行小贩定点经营,蒋桂久马上报名,争取到自己的摊位。
“城管的政策宽松一点,我们心里也踏实一点。”前来帮忙的谢培红说,钱赚得少一点无所谓,他心甘情愿,因为现在是一种稳定的赚钱方式,不用再担惊受怕了。
顺德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北滘分局办公室负责人梁键荘笑着说,以前老谢夫妇一见到他掉头就走,现在老谢不时打电话给他咨询做生意的事。梁键荘拿出手机,谢培红的大名、手机号码赫然出现在其手机通信录上。

调查篇


小摊定点摆环境逐渐好
地点:北滘工业园新业四路和陈村景明路


直击1
小贩自清垃圾
交通畅通无阻
5个月来每天晚上7时左右,北滘工业园新业四路开始繁华起来,各种熟食、小商品摊档按照划好的线位摆放,三三两两的工们在寒风中吃着热腾腾的晚饭、夜宵,或者购买鞋子、手机链等小商品。马路上,不时有工厂接送工人的大巴经过,畅通无阻。
可在此前,这里的场面还是相当混乱。摊档为抢生意纷纷摆上马路中央,被阻挡的各种厂车猛按喇叭,工厂不时向顺德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北滘分局投诉。城管队员前去处理,小贩们四处躲避,但城管队员前脚走,小贩们随后又来了。执法人员与小贩的冲突不断。
梁键荘介绍说,北滘分局转变小贩治理观念,在这里设置便民市场。小贩们提供健康证后,与分局签订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摆摊,维护环境卫生、交通安全、保障食品卫生等义务。小贩们每月只需交纳100至300元的管理费便可成为固定摊档,因而报名相当踊跃。在满足本地困难群众入场后,北滘分局将符合条件的外地小贩亦安排进场。
目前,有20户档主在这里开业。分局还引入物业管理公司,由物业公司进行夜市的管理、卫生保洁等。
从“走鬼”到固定摆摊,小贩们很珍惜来之不易的经营机会。他们不再将摊档摆向路中央,也自觉得将垃圾等处理干净。梁键荘说,5月份以来,再也没有收到附近美的空调厂、力航塑料厂等厂家提出的投诉,也没有接到一宗食品安全投诉。
与北滘相隔不远的陈村,有一条景明路,这里每天晚上6时至10时,450米长的路上,各种小商品摊档井井有条地摆放在马路两边,绝不影响行人、车辆经过。这是陈村分局设置的灯光夜市,除满足本地困难人员入场外,外地小贩凭劳动管理所核发的《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办理临时摆卖证亦可入场。附近上班的女工们对记者说:“要买什么东西很方便。不会乱糟糟,也不影响出入。”
地点:大良南江社区和五沙工业园区附近的马路


直击2
摊档摆放有序
人车畅骂声少
在北滘、陈村因地制宜设置便民市场的同时,大良五沙和南江居委会也在尝试将流动小贩引入临时经营点。
南江社区美芝公司旁的马路以前一直是居委会头痛的“黑点”,自发形成摆卖食物的“市场”常常堵塞交通,往来车辆叫苦不已,而小贩们制造的垃圾又令居委会头痛万分。“摊档都堵在工厂门口,工厂也意见很大。”南江居委会负责人梁主任说。去年下半年,南江居委会在马路一边搭好塑料棚,将经营水果店、饮食档的引入“室内”,而摆卖麻辣烫、炸油条、鸭脖子等小档则可固定在边上摆档,每月交纳一定的月租或垃圾处理费。虽然没有画线,但小贩们自觉地将摊档摆放在马路一边,间隔有序,没有人像往常一样争着摆到工厂门口。
五沙工业园区员工村后面的马路过去也是小贩聚集地,小贩们为争最佳摆卖点抢占桥头位置,挤得群众“无路可走”。“群众在区长热线、市长热线都投诉过。可是没办法,光是驱赶解决不了问题。”五沙居委会负责人周启祥说,征得大良城管部门同意后,居委会在马路上画好线位,小贩们在规定的位置摆卖。昨日下午4时,记者在这里见到,小贩陆续推着三轮车来到各自地头,规规矩矩地摆放好,不越过红线一步,等待下班的工人前来帮衬。井井有条的摊档与傍晚时分繁忙的车流、人流和谐共处。老李夫妇是卖炸鸡腿的,曾经在南海、大岗等摆卖,经常被当地城管驱赶,听说五沙准许定点摆卖,马上过来申请。他说,可以定点摆卖才到五沙的,绝对不会违反协议,影响交通、卫生。五沙新柯包装厂员工赵国强告诉记者:“以前,桥头到处是摊档,横七竖八地摆放。叫骂声、喇叭声、吆喝声听得人心烦意乱。走路还好,开摩托车、小车的根本没法通过。如今,秩序好了、垃圾没了、骂声少了。”

 

思考篇


临时经营点考验各方智慧
尽管几个临时经营点令所在地从混乱的交通、堪忧的卫生等问题中解放出来,但关于临时经营点的存疑并没有消散。


思考1
临时经营点能走多远?
引导流动小贩进入临时经营点,对小贩而言无疑是好事,但这种“临时点”能坚持多久?禅城等地也曾经将一些流动小贩集中到一个固定点,但因地点较偏,没有生意,不久就不了了之。顺德区这几个点恰恰吸取了这些教训,他们不是将小贩引入一个全新的地方,大部分是“原地安排”,这里有一定的人流,小贩摆卖有利可图,因而乐意在此“驻扎”。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此地点有的是宅基地,很快要分给村民,有的真正是临时经营点,新市场建成后便要解散。今后是否能重新找到一块合适的安置地,处在一线的居委会主任们没有有明确表态,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相比而言,北滘分局对此考虑得更长远一些。梁键荘明确告诉记者,新业四路两边是工业区、员工宿舍,设置临时点前已广泛征求厂家、员工们意见,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才在这里设置夜市,长期性不成问题;未来他们在镇面推广该模式时,亦同样会选取长期性有保证的地带。
然而,顺德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流动小贩合法经营的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这些经营点的长期性谁也不能保证,他强调:目前只是一种尝试。


思考2
监管责任谁承担?
这些临时经营点更“致命”的问题在于,不少是熟食摊档,谁来承诺食品安全?梁键荘说,北滘分局首先和摊主“约法三章”,发现食品有问题就取消其入场资格;同时通过摊档管理费的不同,鼓励档主经营小商品。“今后我们考虑和食监部门不定时检查。”虽然外界质疑声不断,但在北滘新业四路卖炒粉的老陈却认为,其实他们这些小贩出现食物中毒的几率比饭店低。“我们没有冰箱,东西都是当天卖完。”老陈说,与平时流动性不同,他们在新业四路是相对“固定”经营,做的是熟客生意,自然不会自砸招牌。“而且我们登记在案的,出了事想跑也跑不掉。”老陈告诉记者,其实他们都很珍惜这样的摆档机会,不会乱来。尽管小贩敢保证其食物没问题,但顺德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仍表示不赞同小贩在临时经营点卖熟食。该局负责人坦言,临时经营点是由政府许可的,一旦出了食物安全事故,责任难以承担。


思考3
大范围定点是否适宜?
定点经营方式能否成为解决小贩问题的“灵药”?顺德区城管部门仍持观望态度。在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北滘分局副局长胡增文看来,不论小贩以前是“堵”,还是现在的“疏”,都应该避免走极端;目前实行一定范围的“疏”是要引导流动小贩合法经营,大范围提倡“疏”并不适宜。
顺德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局务委员丘永平表示,要解决小贩(主要是外地职业小贩)问题,最终还是要引导其固定合法经营。据其透露,目前主管部门已经着手对外地小贩建立档案,引导其进入农贸市场。该局城市管理科科长胡永峰则表示,小贩问题是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不可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一蹴而就,要通过各方合力才能够探索出更好更有效的办法。
  


说法篇


关键在于完善商业布点


对于顺德试行流动摊档定点经营管理,佛山市科学技术学院社会学教授张喜平叫好不已。在他看来,顺德陈村、北滘、伦教的试点均是优先安排当地就业困难人员入驻,无疑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了一条改善生活的道路。这种低门槛的就业模式,是一种相当合理的制度。
他认为,引导小贩固定经营的模式要注意选择好地点,太偏僻没有小贩进场,太繁华地区又可能影响市场公平;鼓励小贩经营有差异性的产品,可以避免对周边的市场带来冲击。
要彻底解决小贩问题,张喜平表示,小贩中是本地困难人员的,照顾始终有限,根本的办法是为这些人提供更为合适的就业方式。对于外地小贩,他建议对小贩进行甄别,建立小贩档案(摸底、登记)、通过增多商业布点的方式,引导小贩成为固定经营者。“流动小贩生存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商业布点不合理。”张喜平说,如果一个城市有健全的商业服务网络,走鬼难以赚钱,自然会转向定点经营。“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增加商业布点,通过政府出部分钱,以低于市场价格向小贩招商。”


他山之石


新加坡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也曾是一个小商小贩随意设摊的国家,且出售食品的摊贩所占比例最高。1971年起,新加坡政府通过向街头摊贩发放牌照、建立小贩中心和巴刹(马来语,即集贸市场)、逐步引小贩入市场的方法,解决了街头小贩的乱设摊,还因此形成了新加坡独特的饮食文化。2001年2月,新加坡国家环境署开始实施针对小贩中心的升级改造计划,改善小贩中心的用餐和购物环境,提高摊位的租金,并使业绩较差的小摊贩退出市场。


香港


香港设点摆摊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在街头贩卖,香港特区政府为了对贩商经营的行业和规模作出某些形式的管制,遂采用发牌制度;二是在公众街市中租用摊位,公众街市售卖的货品以食品为主,多为室内经营。两者均由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下简称食环署)负责管理。食环署规定,香港的街头贩卖者必须是小贩牌照的持有人。小贩的牌照分为两类:第一类,固定摊位小贩牌照。第二类,流动小贩牌照。持牌人以流动方式贩卖,但食环署署长可限定持牌人被允许贩卖的范围。流动小贩牌照共分为工匠、报纸、冰冻甜点、流动车以及其他类别共五项。


■记者手记:


多点关怀和管理智慧


在大良南江社区美芝公司旁的临时摊档定点经营点采访时,记者拿出相机拍照。一名卖水果的中年男子大声朝我喊:“你是记者吗?”我忙着拍照,没有回答。他又喊:“不要曝光这里啊,不然我们没地方摆了。”原来他担心曝光以后没有生意做。
记者走过去,他就掏豆子般讲起自己的情况。他是福建人,他说像他卖水果,每天早上4时多起床,晚上卖到12时。“现在天冷,水果不好卖,有时一天也卖不了几块钱。可是不出来肯定一分钱都没,出来干活还有点希望。”
当走鬼已经好几年的他,有着与城管“对抗”的丰富经验。“没办法,进不了工厂,只能干这个。”他说如果不是谋生艰难,谁愿意当天天被人驱逐的流动摊贩。他说他不明白,为什么摆个档都不被容许。他说南江这种办法令他们不再担惊受怕,希望我不要曝光。
无论是南江社区、五沙社区还是陈村、北滘,流动摊贩们都在寒风中守着自己的小档经营着未来,黝黑的脸上满是沧桑的沟沟坎坎。无法想象在前阵子的寒流中,他们怎样顶着呼啸的寒风,以怎样的信念坚持经营到凌晨3时。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相信很多人不会当流动摊贩。顺德在陈村、北滘的探索,让我们看到,小贩与城市管理并非无法兼容,需要的是政府部门的关怀和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