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山海关路是上海一条不起眼的小马路。前几年,这里随意设摊、污水横流。在世博会临近的日子里,这里变得秩序井然、干干净净,摊贩规范经营,城管队员定时巡查。山海关路的变化折射着上海黄浦区“柔性执法”探索解决城管难题的努力和成效。
化堵为疏,当然并不是黄浦区的发明;此前不少地方已用过这个办法兴建疏导点等等,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小商小贩需要在居民区附近设摊,摊点收费也不能太高,而有些疏导点却设在偏僻处,虽然不影响市容了,但顾客也没了。更有一些部门,还将“疏导”当成了生财之道,一辆售货车、一把遮阳伞、一个摊位都卖出了“天价”,摊贩自然难以承受。
同是疏导,“含金量”却有高低。设身处地为摊贩和居民的买卖方便着想,这样的疏导,“含金量”就高,就能带来真正的多赢。而要是打着疏导的旗号糊弄小商小贩,甚至趁机牟利敛财,损害小商小贩利益,让他们吃哑巴亏,小商小贩又怎会买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