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帽编织手艺濒临失传 南海西樵古村欲申报“非遗”
本站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5日 | 阅读次数: | |
来源:珠江时报 | 来源日期:2010-07-23 |
硕大的雨帽,能容下好几个人。
景叔在编织雨帽。
今年85岁的黎定枝和她收藏的各式雨帽。
85岁老人黎定枝,有一顶超过百年历史、直径一米多的尖髻帽。这顶硕大的雨帽凝聚了西樵百西大地村200多年的传统手工技艺的智慧。面对濒临失传的雨帽编织工艺,引起了西樵镇文化部门的重视。对此,有关部门正搜集资料,积极申报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年技艺养活一村人
一把削竹刀,一堆竹子,一个工匠,这就是编织雨帽的全部。52岁的黎景生在他的旧屋作坊里演示了这种传统手工技艺。景叔介绍说,这个技艺是全村人的共同手艺,承担着养活一村人的重任。
据了解,西樵镇百西大地村小组是一个古村落,迄今有700多年历史,现常住人口900余人。雨帽曾是世代农民日耕劳作不可缺少的农家工具。近200年来,勤劳的村民就一直传承着编织雨帽的技艺。
1955年到1990年间,村民不断摸索生产方式促进经营发展。家庭作坊先将毛竹加工,做成雨帽半成品,然后集中在祖祠作坊工场加工,再将雨帽正面分层放置油光纸张、特种竹叶子,底面合成加压,面部添加光油漆,最后制成一件成品。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在解放前,村里人依托着附近一个得天独厚的集贸市场———“竹圩”,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在每月的4日、7日和10日的竹织雨帽交易圩日,交易场面热闹非凡。产品远销广西、广州、佛山、江门、番禺、顺德、中山等地。
竹织雨帽的热销带动了对毛竹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大地村的村民大量采购广宁、四会等地的毛竹原材料,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供、销两旺的历史延续了一百年左右。
八旬老人珍藏百年尖髻帽
要数村里最大的高龄竹织雨帽传人,就是今年85岁的黎定枝婆婆了。黎婆婆是个地地道道的竹织雨帽爱好者,她不仅会编织各式雨帽,还收藏着这些雨帽。
来到黎婆婆家中,能看到各式中山帽、尖髻帽。这些雨帽规格不同,其中最大的一顶尖髻帽约直径一米。据黎婆婆介绍,这顶尖髻帽是她爸爸织造的,过去一起去耕田或外出,可以支撑一家人挡雨、遮阳、隔热。
黎婆婆收藏这些竹织雨帽,是因为它们承载着一段历史,承载着几辈人的生活痕迹。她希望让这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孩子们知道,大地古村有着200多年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
传统手艺濒临失传
随着社会发展,村民大都洗脚上田,使用传统雨帽的人数逐年下降。“随着传统雨帽需求的下降,现在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了。现今村里能传承雨帽技艺的传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我今年52岁已经是村里最年轻的传人了。”景叔对着日益没落的技艺颇为感慨。
现如今,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雨帽制作,该手艺濒临失传。其中的编织尖髻帽中的穿髻技艺已经失传了。虽然像景叔还坚持编织雨帽,但靠这门手艺已经很难再养家糊口。景叔心里有个愿望: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并将它创新发展,避免这项手艺走向消失。
独家技艺传内不传外
这个兴盛了200多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对大地村的影响极为深远。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的男主人都会这门工艺。解放前是家庭作坊生产,解放后则按政策集体经营,至今在村中心还保存着一间古老祖祠集体工场的旧址,见证着曾经村族手艺的辉煌。
景叔在祖辈和父辈的熏陶下,从小就从事竹织雨帽手工技艺,如今已经在这行做了40多年了。景叔手艺十分精湛。景叔向记者展示了雨帽编织的过程,从破竹、编织、捆边、压帽到最后上油等九项工序,景叔都熟练自如。他告诉记者,一个人大约花一个钟就能完成一顶半成品。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大约每人每天可以完成二十多件成品,一天就能生产两百多顶雨帽。
据景叔介绍,一顶中等规格雨帽的价格也由50年代大约几毛钱一顶,发展到改革开放后大约一至两元,现在大约10元左右。解放后三十多年来,竹织雨帽传统手工技艺为村民带来了富足的生活,村里人人争相从事这门行业。
景叔介绍说:“为防止织造工艺流传出外,村族制定了村规,严禁女孩学习织造工艺,以免嫁出去的时候手艺流传出外。不过,村规允许嫁入本村的姑娘在亲属的监督下学习,如若发现外传娘家,罚款很重。”兴盛的时候,村里部分作坊较大的商家便申请了包括农夫、飞机等牌子的独家商标,以保护自己的产品不被外人仿冒。
申报“非遗”传承传统工艺
为了保护濒临失传的雨帽制造工艺,西樵镇文化站同大地村村小组已开始行动起来,开始广泛挖掘搜集资料,积极申报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小组已经选定黎景生作为手工竹织雨帽制造工艺的指定传人,并四处筹措资金对竹织雨帽生产工场环境全面改造。下一步还将进行全面维修生产工场。村委会还向村民收集了现存竹织雨帽、生产工具等有历史价值的实物,在工场设置陈列室,由村小组统一管理以保护现存工场。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学习竹织雨帽技艺的队伍中来,村委会还计划安排竹织雨帽技艺传人现场表演。同时,镇里面利用青少年教育基地,引导部分青少年参加学习传统竹织工艺。
对文化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和发扬。西樵镇有关领导表示,西樵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文化旅游在珠三角也拥有重大影响。如果能将传统工艺创新,并通过吸引游客到此参观的话,那么这个工艺就不仅不会失传,还能在时代发展中越来越有市场。
对此,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副会长武旭峰强调:“任何文化都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得到新的发展,并不断的传承发扬下去。手工竹织雨帽过去是农家外出的必备用品,现在也可以挖掘它的新用途。如果能改善工艺,将手工竹织雨帽做成艺术品,相信结合西樵镇的旅游市场很容易走出濒临失传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