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自雇动力网 >> 地方观察 >> 华南地区 >> 浏览文章 文章排行榜

雨帽编织手艺濒临失传 南海西樵古村欲申报“非遗”

字体大小:    

点击浏览下一页

硕大的雨帽,能容下好几个人。

点击浏览下一页

景叔在编织雨帽。

点击浏览下一页

今年85岁的黎定枝和她收藏的各式雨帽。

 

    85岁老人黎定枝,有一顶超过百年历史、直径一米多的尖髻帽。这顶硕大的雨帽凝聚了西樵百西大地村200多年的传统手工技艺的智慧。面对濒临失传的雨帽编织工艺,引起了西樵镇文化部门的重视。对此,有关部门正搜集资料,积极申报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年技艺养活一村人

    一把削竹刀,一堆竹子,一个工匠,这就是编织雨帽的全部。52岁的黎景生在他的旧屋作坊里演示了这种传统手工技艺。景叔介绍说,这个技艺是全村人的共同手艺,承担着养活一村人的重任。

    据了解,西樵镇百西大地村小组是一个古村落,迄今有700多年历史,现常住人口900余人。雨帽曾是世代农民日耕劳作不可缺少的农家工具。近200年来,勤劳的村民就一直传承着编织雨帽的技艺。

   1955年到1990年间,村民不断摸索生产方式促进经营发展。家庭作坊先将毛竹加工,做成雨帽半成品,然后集中在祖祠作坊工场加工,再将雨帽正面分层放置油光纸张、特种竹叶子,底面合成加压,面部添加光油漆,最后制成一件成品。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在解放前,村里人依托着附近一个得天独厚的集贸市场———“竹圩”,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在每月的4日、7日和10日的竹织雨帽交易圩日,交易场面热闹非凡。产品远销广西、广州、佛山、江门、番禺、顺德、中山等地。

    竹织雨帽的热销带动了对毛竹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大地村的村民大量采购广宁、四会等地的毛竹原材料,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供、销两旺的历史延续了一百年左右。

    八旬老人珍藏百年尖髻帽

    要数村里最大的高龄竹织雨帽传人,就是今年85岁的黎定枝婆婆了。黎婆婆是个地地道道的竹织雨帽爱好者,她不仅会编织各式雨帽,还收藏着这些雨帽。

    来到黎婆婆家中,能看到各式中山帽、尖髻帽。这些雨帽规格不同,其中最大的一顶尖髻帽约直径一米。据黎婆婆介绍,这顶尖髻帽是她爸爸织造的,过去一起去耕田或外出,可以支撑一家人挡雨、遮阳、隔热。

    黎婆婆收藏这些竹织雨帽,是因为它们承载着一段历史,承载着几辈人的生活痕迹。她希望让这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孩子们知道,大地古村有着200多年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

    传统手艺濒临失传

    随着社会发展,村民大都洗脚上田,使用传统雨帽的人数逐年下降。“随着传统雨帽需求的下降,现在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了。现今村里能传承雨帽技艺的传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我今年52岁已经是村里最年轻的传人了。”景叔对着日益没落的技艺颇为感慨。

    现如今,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雨帽制作,该手艺濒临失传。其中的编织尖髻帽中的穿髻技艺已经失传了。虽然像景叔还坚持编织雨帽,但靠这门手艺已经很难再养家糊口。景叔心里有个愿望: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并将它创新发展,避免这项手艺走向消失。

    独家技艺传内不传外

    这个兴盛了200多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对大地村的影响极为深远。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的男主人都会这门工艺。解放前是家庭作坊生产,解放后则按政策集体经营,至今在村中心还保存着一间古老祖祠集体工场的旧址,见证着曾经村族手艺的辉煌。

    景叔在祖辈和父辈的熏陶下,从小就从事竹织雨帽手工技艺,如今已经在这行做了40多年了。景叔手艺十分精湛。景叔向记者展示了雨帽编织的过程,从破竹、编织、捆边、压帽到最后上油等九项工序,景叔都熟练自如。他告诉记者,一个人大约花一个钟就能完成一顶半成品。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大约每人每天可以完成二十多件成品,一天就能生产两百多顶雨帽。

    据景叔介绍,一顶中等规格雨帽的价格也由50年代大约几毛钱一顶,发展到改革开放后大约一至两元,现在大约10元左右。解放后三十多年来,竹织雨帽传统手工技艺为村民带来了富足的生活,村里人人争相从事这门行业。

    景叔介绍说:“为防止织造工艺流传出外,村族制定了村规,严禁女孩学习织造工艺,以免嫁出去的时候手艺流传出外。不过,村规允许嫁入本村的姑娘在亲属的监督下学习,如若发现外传娘家,罚款很重。”兴盛的时候,村里部分作坊较大的商家便申请了包括农夫、飞机等牌子的独家商标,以保护自己的产品不被外人仿冒。

    申报“非遗”传承传统工艺

    为了保护濒临失传的雨帽制造工艺,西樵镇文化站同大地村村小组已开始行动起来,开始广泛挖掘搜集资料,积极申报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小组已经选定黎景生作为手工竹织雨帽制造工艺的指定传人,并四处筹措资金对竹织雨帽生产工场环境全面改造。下一步还将进行全面维修生产工场。村委会还向村民收集了现存竹织雨帽、生产工具等有历史价值的实物,在工场设置陈列室,由村小组统一管理以保护现存工场。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学习竹织雨帽技艺的队伍中来,村委会还计划安排竹织雨帽技艺传人现场表演。同时,镇里面利用青少年教育基地,引导部分青少年参加学习传统竹织工艺。

    对文化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和发扬。西樵镇有关领导表示,西樵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文化旅游在珠三角也拥有重大影响。如果能将传统工艺创新,并通过吸引游客到此参观的话,那么这个工艺就不仅不会失传,还能在时代发展中越来越有市场。

    对此,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副会长武旭峰强调:“任何文化都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得到新的发展,并不断的传承发扬下去。手工竹织雨帽过去是农家外出的必备用品,现在也可以挖掘它的新用途。如果能改善工艺,将手工竹织雨帽做成艺术品,相信结合西樵镇的旅游市场很容易走出濒临失传的困境。”



本站公告

友情公告:乡土嘉泽青年项目招募书
    乡土嘉泽青年项目招募书详细请见 /html/zgyz/bzfw/1316.html…
admin
2012年4月6日
沉痛悼念新乡村建设的坚定实践者刘湘波老师
    2011年3月24日晚上,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总干事、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的执行人刘湘波老师因车祸抢救无效逝世,…
admin
2011年3月25日
知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自雇动力网
    根据王占阳教授博客消息,蔡定剑先生已于今晨三点三十分不幸病逝。特在此向各位转告这一噩耗。蔡先生是一位…
admin
2010年11月22日
自雇动力网赞助主办“让我们一起关注自雇发
    本站联合中国政法大学农村与法治研究会在今年暑假开展“让我们一起关注自雇发展”——2010年暑假自雇发展调…
admin
2010年6月26日
真诚邀请各位朋友成为本站的作者!
    真诚邀请各位朋友为本站撰写提供有关自雇主题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可以是你对有关自雇政策的评论、研究,也…
admin
2009年11月17日

最近更新

一周排行

网上调查

    您认为我们的网站有什么最需要改进?
     网站内容需要加强
     网站栏目需要简化
     网站美工比较陈旧
     网站原创内容太少
     网站宣传推广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