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是否对流动商贩“松绑”惹争议
本站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1日 | 阅读次数: | |
来源:宝鸡新闻网 | 来源日期:2009-05-21 |
5月19日,天高云淡、骄阳当头,王小黎给同伴打电话,“给我再送20个南韩头饰,要色彩鲜艳、可爱的那种,再拿些耳环、项链,款式尽量多些!”配好要出摊的货物,吃碗泡面后,时间已到了下午4:30分,王小黎朝镜前一站,将大卷卷长发灵巧地盘起来,配上光彩的头饰和款式新颖的项链手链准备出门,她说,“我们卖饰品的人,首先得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起到示范作用,这样,想买的人才会心动。”王小黎熟练地将桌椅、镜子、灯具等摆地摊需要的家什装进大包,奔向目的地--经二路银座商厦南段,下午5:40分到这里后,已有同行拎着包占好位置,王小黎也选了东边的一个地盘“圈地为王”。
从4月20日开始,渭滨综合执法大队的市容管理人员针对夏日到来前愈演愈烈的地摊占道经营现象展开了清理整顿,从天下汇到宝商这段曾在晚8:00以后热闹非凡的地摊,现如今被整肃得井井有条。王小黎一群人知道城管在这个路段管得严,于是他们将地摊移到了银座商场的周围,“他们什么时候走,我们就什么时候摆。”“猫逮老鼠”成了双方周旋的游戏。
王小黎今年26岁,扶风县人,她中专毕业后到上海一带打工,做过服务员、推销员、美容师,自去年金融海啸后,她觉得在南方工作不好做,再加上父母身体不好,便回到宝鸡,“摆地摊是我回乡后的第一份自主创业工作,因为运行成本低,我能驾驭,有了地摊收入,起码能维持人一天最基本的生活!”
“躲猫猫”出于无奈
5月18日上午11:30分,中山路和宝平路的路口东段一隅,两位老人在卖自制的鞋垫,一位城管人员到此检查时,规劝老人赶紧收摊,“这里不让摆!”老人很听话,急忙收了东西。据了解,摆摊的王大妈今年62岁,她和老伴儿一月仅有600元的生活费,因为子女都下岗了,没有人能顾及他们的看病养老问题,所以卖鞋垫也成了他们缓解生活压力的一条出路。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除了以各大社区为轴心而分布的灵活地摊外,宝鸡的地摊集散地主要以经二路沿线为主,近日主要集中在国贸酒店以西的50米路段和银座商厦周围,所经营的产品五花八门,服装、鞋具、饰品、家居用品、皮具包包、化妆品、食品甚至还有宠物等。从走访的30余户摊主那里可以窥见,除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无稳定收入的进城务工人员、小商品市场有柜台的薄利业主,今年的地摊从业者多了很多从南方返乡归来的年轻人,他们使用的摆摊家什更加专业,经营货品比以往更显丰富。很多经营者坦言,如果收入稳定,就不会出来摆地摊,敢和城管“躲猫猫”全属无奈之举。
小商品市场业主加入练摊队伍
记者在经一路的永嘉、田邦、101等小商品市场采访发现,这里的很多经营者本身就是地摊群的一员,一位田女士讲,现在小商品市场不可能再现04年、05年的黄金发展势头了,“我在田邦租了30平米的地方,租金一月就得3500元,再加上其他费用,一月各项成本花销总共得6500元,平均下来一天必须赚216元才能保本,现在人钱包捂得比过去紧,一月我能净赚800元就不错了。”为了能支持这笔巨大开支,每天关了柜台生意,她还要加紧在夜市练摊,她坦言,看见有些人不花租金就在地摊上净赚,她觉得这对那些租了柜台的商家很不公平,于是市场里多了许多如田女士那样的人。
反感VS不反感
大多市民对“地摊经济”不反感。许多上班族反映,平日里下班基本都在6点以后,等吃晚饭再逛商场,刚逛一会儿,就听到商场的送宾曲,人实在觉得不尽兴。海小姐说,“很多大城市的商场关门都到晚10点以后,宝鸡的商场8点关门,地摊经济恰恰弥补了大中商场的不足”。中学生常小静讲,她在商场里曾经买过一个发卡花了30元,最近在地摊上看见同款的发卡砍价后才要13元,“我觉得有地摊的存在真好,能满足市民低成本的生活需求。”很多市民对地摊主抱以同情,“现在经济不景气,宝鸡已有的商业设施主要被经济实力强大的民营商家购买或租用,而对于缺乏经济实力的下层失业人员来说,只能望洋兴叹,容许他们“摆地摊”,可以帮助他们自谋生路。”但也有一些市民对地摊比较反感,“很多摊主没有自律意识,随意堵塞行人通道、乱扔垃圾,破坏了城市的整洁形象,应该对他们进行治理。”
市容执法以驱散、劝导为主
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困境,舆论对“城管是否文明执法”很敏感,所以宝鸡的城市执法管理者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很小心,生怕背上“城管打人”的骂名。据宝鸡市渭滨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贺小勇讲,开展一月以来的综合整顿行动,他们可谓煞费苦心。“我们以驱散、劝导为主,尽量不用没收、暂扣、罚款的方式整肃市场。”他们使用土办法,即十几个小伙儿朝那一站,靠人防人堵,杜绝小贩布点,“但是执法人员人力有限,我们熬到晚上8点,他们就等到8点,我们10点不走,他们就等到10点以后。”少没收少罚款的方式,虽然尽量不激化与群众的矛盾,但是“猫逮老鼠”的游戏只能升级发展。
政协委员建议堵疏结合
地摊经济是灭掉还是给它存活空间,宝鸡市政协委员訾剑华认为,眼下经济不景气,一部分人失去收入来源,他们大多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缺少资金和专业技能,摆地摊可能是其获得生存的较好方式,政府若能合理引导,不再一律封杀地摊经济,无疑是明智之举。
訾剑华建议,对于地摊经济,可堵疏结合,因势利导。譬如效仿一些城市,给地摊经济划定一个合适的区域进行规范管理。对于不能摆摊设点的地段,设置管理红线,始终保持高压严管态势;对于划定地摊的范围,确定经营项目,规定营业时间,使多数地摊从业者能获得一片生存空间,同时加强综合治理,特别是卫生环境和治安环境的管制。这样一方面可解决低收入人群生存问题,一方面在不影响城市大环境的情况下繁荣经济。总之在城市的规范化与民生实际情况间能寻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考量着政府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