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商小贩的诗情画意
本站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4日 | 阅读次数: | |
来源:新浪论坛 | 来源日期:2009-06-04 |
张择端是个人物,他留下一幅画告诉我们,800年前,北宋某个时期的民风实在太好。
北宋年间,由于全国大部分统一了,主要地区相对安宁,生产力和科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在发明着并推广应用,火药也被首次应用在军事上。造船、矿冶、纺织、染色、造纸、制瓷各行业等都有显著的进展,作坊规模大过了前代,独立手工业者的数量也大量增加。科举制度更使文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励。
而此时,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人在用散文、宋词表现着极高的文化造诣。
那个时候,汴京(今天的开封)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是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人口达到100多万,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其实,《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令那天的情形,而是政治清明的国泰民风,难怪宋徽宗要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写了案名。
商贾、士绅、官吏、小贩、大家眷属、行脚僧人、外乡游客、街巷小儿、豪门子弟,这些人放在一起,实实在在的三教九流,乱七八糟,但他们却和谐融融。
轿子、马、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这么齐全复杂的交通工具要怎样的交通管理,才会那样相安无事?
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绸庄、珠宝店、香料店、香火纸马铺,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真是各行各业,应有尽有,百味不缺,样样俱全。
诗情画意一幅画,市井着的生活,和谐着的社会。
没有市井,也许就没有真实的民生。
今天,要是摇棉花糖的老俵被追赶着绕着翠湖逃跑,这又是怎样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