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标20年的两次小额贷款
本站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1日 | 阅读次数: | |
来源:南方农村报 | 来源日期:2006-11-27 |
20多年间,镇农信社的两次小额贷款,共3800元,帮助南海西樵显岗村农民陈显标度过了两个难关,这一家的命运由此发生了转变。
11月上旬一个下午,几经周折,笔者在显岗村找到陈显标的日杂店,就在他自己房子的底层。店面不宽敞,50平方米左右,进门右边是一个曲尺柜台,卖的是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左边则堆满了饲料,主要是鳗鱼养殖饲料;墙角处摆放着一台破旧的电视机,支撑电视的是一台已褪色掉漆的电冰箱。
“规模不大,不要见笑,但这是我一生中最成功的创业。”今年52岁的陈显标,坐在店门的左边,不停地往脚上涂着跌打酒,他妻子躺在竹椅上看着电视。在确认了记者的身份后,夫妇俩便敞开心扉聊起了20多年前的往事。
树大分枝,人多分家。陈显标的第一道难关由此而成。1983年底,迈入而立之年的他,5兄弟分家立业,各自谋生。当时,分家得到的唯一家产是,老父亲从箱底里抽出皱褶破旧的30元人民币。此时,他大孩子已两岁多,家庭重担一下子压到了他的肩上。单靠几分鱼塘和分家得到的30元钱,怎么过得了生活呢?他开始思考将来。他想到了养猪,因为古人说过,“耕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则必无成功。养猪需要启动资金,从哪里弄?贷款!
1984年1月初的清早,陈显标赤脚跑到九江大同农信社(现属西樵农信社),按要求填好了申请表。他说:“当时乡干部跟我关系不错,出证明不成问题,最后又找到信用社主任,主任是我们村里人,爽快给我签了字。”就这样,不需担保的800元贷款顺利到了他手中。“那时,公务员的工资才十几元,800元算是较大贷款了,没有关系肯定借不了。”
800元的贷款如何花销?陈显标夫妇记忆犹新:当时买了4头猪苗,花了大概200元;还买了1000斤稻谷,花了100元,磨成粉作猪饲料。剩余的500元钱呢?陈显标搓了搓布满老茧的手说:“买铁,扎模板用,给人挖井挣钱帮补家用和偿还贷款。”挣了钱再买花生壳、玉米什么的磨碎喂猪。
6个月过去了,4头猪出栏了,让他赚了100多元,他似乎也很满足,因为靠猪粪养鱼他又赚了1000多元。靠着桑基鱼塘和给人挖井的收入,他不足一年便提前还清了贷款,“信用社的人都说我守信用,1984年1月1日贷款,合同是次年4月20日还清,但我每挣够100元就跑去还一次钱,在1984年底便还清了”。
陈显标第二道难关是1986年洗脚上田,买地建房和开商店。“那时,既建房又开日杂店,几乎是倾家荡产了,买了113.7平方米的土地,花了2900元多元。”陈显标精打细算,盖起了45平方米(包括阳台60平方米)的楼房,最先是一层,后来加到了三层半。等到房子盖好,他也成了“穷光蛋”。于是,他向村书记借了1500元,再向村粮食加工厂厂长借了500元,打保票1986年底还清,便开始了经营日杂店的日子。
1987年,日杂店最畅销的零食算是冰棍了。但由于没有电冰箱,冰棍生意做不了。“那时的冰箱全是进口的,贵得离谱,我骑单车到西樵市场看中一台东芝牌电冰箱,标价3100元”。口袋空空的陈显标,再次想到了贷款。第二次奔去信用社,直接找到主任,主任爽快签字叫他去拿钱,最终又贷了3000元。第二天,陈显标拿到钱赶去买冰箱,花了3150元,因为冰箱价格一夜升了50元。有了冰箱,生意好了不少。
之后,陈显标再也没有贷款了。20年,凭借着两次的小额贷款,搞桑基鱼塘、挖井、开商店,他的日子过得虽不红火但怡然自得。现在,他的大儿子已大学毕业,进了佛山某机关工作,二儿子正读大学。陈显标亦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全心经营起了日杂店。“我们还有意贷款扩大经营,但大儿子不让,说我这辈子已太累,接下来应享享清福了。”笑容浮现在陈显标和妻子的脸上。
墙角里放着的那台古老电冰箱正是1987年贷款买的,陈显标夫妇一直没有淘汰,因为他要让后代知道,过去贷款创业日子的艰辛,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文/图 本报记者 余显茂 实习生 冯达宙
家里这台1987年贷款购买的电冰箱已显残旧,留着当年艰苦创业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