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雇”缓解就业难 钢琴家教收入不逊白领
本站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5日 | 阅读次数: | |
来源:新闻晚报 | 来源日期:2008-07-30 |
今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晚报记者 陈焕联 摄
□晚报记者 肖波 报道
一边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再创纪录,一边是CPI不断上涨成本上升,企业招人更加谨慎,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更受各界关注。
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达到前所未有的559万人,还有去年尚未就业的100余万大学生。上海高校今年共有毕业生14.9万人,比2007年增加0.6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2.6万人、本科毕业生7万人、专科毕业生5.3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由于CPI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势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比往年更加严峻。为此,上海有关部门和学校采取积极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采取多种就业形式。
【学生就业难】
企业补缺式招人更谨慎
金桥出口加工区一家合资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昨天接受采访时说,今年他们实行补缺式招人,由于各种原因离开岗位的有14名员工,于是新招14名应届毕业生。但往年招工一般都会留出备用名额,比如需要14名就招收20名。“材料成本和用人成本上升,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改变招人方式。”这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无奈地说。
另一家大型国企人力资源经理透露,由于劳动合同法对用人成本的提高,从去年底至今很多企业都在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对大学生就业确实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无疑是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但业内人士表示,从短时期看,用人单位迟迟不签劳动合同将赔付双倍工资、员工炒老板鱿鱼不用赔违约金、签约两次之后再续约可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节假日加班一律三倍工资……这些对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压力有点大。企业不能随便解雇员工,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流出去的员工数量减少,新进员工的数量也被控制,大学生就业者成为首当其冲的对象。
大学生成就业最弱势群体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一些令人力成本上升的说法到底对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影响?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劳动法专家董保华认为这是给了劳动者铁饭碗,扼杀了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性。而支持者认为,这种做法是有利于稳定劳动力市场的有条件的长期雇用制度,因为法律规定,在劳动者有严重过错等法定情形下用人单位完全可以解除合同,并非终身饭碗。
一位法律界人士表示,对劳动合同法“哭穷”的一些中小企业,其中不少是原先用工方式不够规范,不能保护劳动者利益的企业。真正规范的大企业并没有因为劳动合同法在招收新人方面受到太大影响。
董保华对此解释说,一般来说,劳动者人群就像金字塔一样分四个层次,最上端的一层是总经理、董事长,也可以称为金领;第二层是白领员工,他们有专业技术,不怕找不到工作;第三个层次是蓝领,比如说工人;最后一个层次是“无领”,是指没有就业或者半就业的人,而大学生正是这一层次的人。劳动合同法保护的是前三个层次的劳动者,最后一个人群基本不受保护,因为他们没有和企业形成劳动合同关系,所以他们也是最弱势的群体之一。
【企业倒苦水】
中小企业故意避招名校生
“我用的不是最优秀的学生,这我清楚,但我不敢招名校的学生,对我们这种小企业来说,根本留不住那样的人。”昨天,一位某小型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原来在两三年内,这家企业连续跳走了多名进单位一两年的大学毕业生新员工,刚刚手把手教会一些专业领域的技能,员工就跳向大企业。这位负责人说,因为就业压力大,一些名校的学生也不容易毕业后立刻在心仪的大企业找到岗位,为了“曲线就业”,他们采用先低就,进入中小企业一两年,积累工作经验后跳槽去大公司。这种方式被业内人戏称为“骑驴找马”。从大学生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就业策略,但对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却觉得受到了伤害。为了不当跳板、不当驴,一些中小企业出此下策,宁愿招收资质、能力等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觉得,这样的新员工更容易珍惜自己拥有的岗位,忠诚度更高。
培训之后跳槽,企业很受伤
某公司客服平台招收应届毕业生,对即将成为公司新进员工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没想到培训结束,有两名新人提出走人,根据劳动合同法,他们要求跳槽者支付不超过培训费用的违约金,但是对企业来说,重新再招人,重新再培训,又要大费周折。这种现象眼下在一些企业中时有发生,令不少人事经理头痛。
董保华认为,目前《劳动合同法》中“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这一规定不科学,他说:“职工违约成本低,轻松‘跳槽’,破坏了社会的诚信机制,这是造成培训后跳槽和‘骑驴找马’现象原因之一。”正因为这样,现在一些企业望培训而却步,造成的后果是既不利于应届毕业生等新进人员掌握专业技能,又不利于企业良好运转。
【就业新方式】
贫困学子创业当老板
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好几次会议现场,记者都遇到李辉,这个让很多人误以为是电脑管理员的大学生总是忙着调试电脑、音响、投影仪。谁能看出来,他的专业和计算机完全不搭界,他是个曾经为学费生活费头痛的贫困大学生,今年毕业的他在学校的大力扶持下创办了上海辉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当上了老板。
“授我以鱼,更授我以渔。”来自江苏沛县的李辉如此总结母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对像他这样学子的帮困。
国际商务专业的他家境贫寒,父亲一人的微薄收入远不够他和妹妹的学费和生活费。去年年底,二工大在调查中得知和传统单纯的经济补助相比,学生更欢迎辅之以职业发展培训的做法,于是推出8种个性化助学套餐,李辉经过认真比较,选择了“勤工俭学+伙食补贴+奖学金+职业规划培训”这一套餐。勤工俭学的岗位是计算机和音响维修管理,这份工作不仅让他赚到了生活费,还意外地学会了一套“计算机真功夫”。两年里面,自学加上向相关老师请教,他已经成了学校电脑的专业维修人员。借着一技之长,他牵头组建了学校大学生科技服务社,为学生和老师提供维修电脑、打印复印等服务,校内市场有需求,他们提供的服务又良好,生意很快火起来。
临毕业前,学校为他申请市科技创业基金。今年5月,李辉成功创办并注册了二工大第一个学生自主经营管理的公司——上海辉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万元,这个公司旨在方便为高校师生提供各类电脑维修维护、音响灯光、光盘刻录,DV制作等一系列技术服务。在为全校10000多名师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上海辉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初具雏形。
自由派成为隐形就业者
单灵(化名)去年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后基本天天在家,成了一名钢琴家教,做起了隐形就业者。
平时每天睡到自然醒,上午一般自己练练琴,下午四五点到晚上九十点是“上班时间”,或者有小朋友、成人到她家里来上课,或者她去“客户”家里教授。周末最忙,基本两天都排满。名校毕业,她的水平教教一般的钢琴考级绰绰有余,课时费并不低,最少一小时也有80元,这样粗略算下来就能知道,单灵的月收入不低于一般白领。为了授课方便和不打扰家人,单灵从家里搬出来,专门租了一套小公寓,她现在完全供得起自己的日常开销,而且每个月还能交给家里近一千元。和一些有固定工作的同龄大学生相比,单灵的生活似乎简单、轻松而惬意。一名音乐院校学生的话可能代表了单灵等学生的看法:“不想看老板脸色,自己又没有当老板的兴趣,所以就自己雇用自己吧。”
除了家教,单灵也会接受琴行的邀请进行授课,但她几乎不去酒吧、酒店等一些公共场合弹琴,人们在这些地方看到的钢琴手更多的是音响、导演、作曲、指挥等一些选择自由职业的毕业生,后者的收入也不低。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高校里。体院最近两年出现了部分毕业生成为私人健身教练或者网球教练的。相关老师告诉记者,这些毕业生不一定是找不到工作,有的是主动选择隐形就业这样一种生活方式,80后的学生有不少人觉得自由非常重要,如果可以靠自己的本事生活也很好,不一定非得在一个单位被“套牢”。今年上音钢琴系20名毕业生里,又有5名选择类似单灵这样的隐形就业。
【专家提建议】
鼓励企业培训员工 重罚培训后跳槽者
董保华表示,健康的劳动力市场应该有人员的良好流动,尤其是大学生,刚出校门不一定了解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岗位,需要有一两次流动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而市场也需要通过人才的流动来达到平衡。
用工谨慎了,企业到底更青睐什么样的应届毕业生呢?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告诉记者,大部分生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更加注重应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们看来,还是实惠最重要。
董保华还建议,采取“谁培训谁受益”的做法。培训之后随意跳槽的还是要重罚,而企业也可以和员工协商培训之后提供一定的服务期,这个服务期的设置可以比较灵活,在员工这方面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对此,一些大学生表示,如果服务期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企业手里,那新员工无疑处于弱势,因为如果不接受就很容易让企业认为你的忠诚度较低,会影响在该企业的发展。
创立多种灵活形式 不妨“自雇”就业
网上开店、远程就业、自由撰稿人、家教老师……董保华表示,创业对大学生来说难度较高,缺乏经验、缺乏资金、也缺乏人脉的应届毕业生,在商场打拼成功的几率太小。
有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在3年之后存活率不超过5%。给别人打工工作难找,自己当老板又没那么容易。
董保华建议一些有兴趣、有专业优势、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不妨尝试 “自雇”就业,比如网上开店,自己雇用自己,社保自己交,做得好的话,月收入也不错。
学生应降低期望值 鼓励有业先就
今年,沪上某高校新闻专业27名毕业生,进入媒体单位的只有5名,除了近十人考研外,其余都从事和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另外,到昨天为止,还有5人没有去向。 “想一下子找到自己想象中的工作太难了,不管怎样,先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再说。”一名考取公务员的女生对记者说。
上海浦东金桥职介所副所长潘峰告诉记者,和往年相比,金桥不少企业今年的满招程度有所降低。这和部分大学生没有认清就业严峻的形势,不愿放低期望值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不少本科生,动手能力较弱,又缺乏工作经验,但是对薪资和岗位的要求却希望一步到位。
“一些大学生眼看同学找到不错的工作,总觉得自己不能低就,所以放弃一些工作机会,拖到7月份,最好的时机过去了。”潘所长说。 “其实在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需要降低期望值,有业先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经晓峰也持相同观点,作为缺乏经验、阅历、人脉的大学毕业生,利用最初的2-3年时间积累能力和资源,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铺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在薪资福利等方面,两位受访者都表示外地学生明显比本地学生更容易变通,也更愿意吃苦,这和他们留在上海工作的迫切性相关。但是这并不代表外地学生就是容易欺负的软柿子,某中日合资企业人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招收的应届毕业生以及一些实习生中,相当部分是外地学生,但他们对劳动合同法和自己相关的部分都比较了解,和往年的学生相比,他们比较成熟、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也比较强。
■就业难
据 统计,上海高校今年共有毕业生 14.9万人,比去年增加0.6万人,其中毕业研 究 生2.6万人、本科毕业生7万人、专科毕业生5.3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招聘难
“我用的不是最优秀的学生,这我清楚,但我不敢招名校的学生,对我们这种小企业来说,根本留不住那样的人。”
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超去年同期
两成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记者 张骞
晚报讯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从上海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座谈会上传出消息,2008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平稳,实际就业人数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14.9万毕业生中,20%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2008年上海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4.9万人,比去年增加0.6万人。目前,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总体就业状况保持良好态势,实际就业人数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人数稳步提升,毕业生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各类服务基层项目非常踊跃,并且有20名西部志愿者奔赴四川地震灾区。据悉,自2005年以来,上海每年有2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目前统计显示,今年有20%的高校毕业生选择面向基层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