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小商贩
本站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4日 | 阅读次数: |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来源日期:2009-02-24 |
“一些不入流的经济形式,却是多姿多彩的经济马赛克。”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们并没有认识到:小商贩是在为国分忧,而严苛地管理他们恰恰是在为国增忧。
小商小贩,总是被各部门管理、收费、驱赶。
其实,中国城乡个体户和小商、小贩等经济体,是贫困阶层最大、最适宜、最中国化的就业市场。他们应该是城市多样性的一部分,应该给予更多宽容、引导。
国际上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有跳蚤市场。小商小贩的分布反而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活力。在国外,很多大城市,到了周六周日,在许多大街上,对小商贩都完全处于不管制的状态。
中国人口众多,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就业机会也很不平等。所以,在城市的街道上,到处都有不守秩序、无照经营的小摊贩、小卖铺、小餐馆、客货营运等。有人将这样的“经济形式”称为“草根经济”——是形容他们像草根一样附着在大地上,拼命挣点小钱养家糊口。
“草根经济”是在为国分忧
仔细观察和分析,就能发现:这些看起来不太“雅观”的“草根经济”,有其存在的巨大价值与空间,对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等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因为,每一个小店铺、小摊贩都等于是为社会“提供”着一份低保、一家人的就业机会、一份稳定的因素。所以,虽然这些人“非法经营”,很多时候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混乱,但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了他们的利益,更不应对他们粗暴干预、禁止。
现实中,管理这些人的主要力量是工商、城管、市容、质量、卫生、文化等执法大队、稽查大队等。遗憾的是,“小商贩杀死城管”、“城管打人”的新闻屡见报端。其实,如何对待这些无奈的“草根”,体现了社会的理性与人性。你剥夺了人家的“吃饭权”,他就必然奋起反抗。
芬兰(移居美国)艺术家、设计师E.沙里宁说:“城市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出市民们的文化气质和抱负”,而这种气质和抱负正是决定多样性的重要原因。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只有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的城市,是难以创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些不入流的经济形式,却是多姿多彩的经济马赛克。”
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们并没有认识到:小商贩是在为国分忧,而严苛地管理他们恰恰是在为国增忧。
“草根经济”在中国困难重重
擦皮鞋、卖冰棍、修理自行车,这些普通的经营在许多国家并不需要登记注册,而在国内,不注册就是非法。
整顿市容,因为“卫生城市”的荣誉,许多个体经营户消失了。根据全国工商联的有关调查,繁重的政府收费已使得个体私营企业的成本不断提高。一些地方个体私营企业需要缴纳的费用有卫生费(向城建局、环保局、环卫站、文明办缴纳)、劳动用工年检费(向劳动局缴纳)、土地发放费(向土管局缴纳)、耕地占补开发费、出外经营手续费、工商年检公告费、造地专项基金、发票结报费、市政押金、电脑票据工本费、土地设施管理费、房产抵押管理费等各项政府征收税费和基金多达375种,这还不包括各种摊派、赞助、协会收费、有偿宣传费、部门下达的报纸杂志费和非生产性招待费。
“个体工商户”一度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活跃的一个经济单位。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个体户”一直在为生存而战,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他们为市民提供便利,让商品多样化,也让各种的传统工艺得以流传。个体经济可以减少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然而,社会似乎并没有正视过其价值与贡献。我们看到的是,个体户数量正在减少,生存环境依然恶劣。
某地城管队员在执法时,从一无照小贩身上查获了一本“防城管作战地图”,图上不仅详细标明了各繁华地段城管队员上下岗的时间,更有详尽的逃跑路线——“小贩逃跑路线图”的黑色幽默让人唏嘘不已。网上更流传着一个关于城管执法的帖子《祖国啊,我只是想摆个小摊》,其中写道:“祖国啊,我觉得我的大半生确实值一个小摊/就算我不值一个小摊/但我认为不应该殴打我/就算应该殴打我/但不能砸烂我的小摊/就算是应该砸烂我的小摊/但不应该砸烂小摊里的鸡蛋和葱花/祖国啊,他不应该砸烂小摊里的鸡蛋和葱花/有了我的小摊还有鸡蛋和葱花/我就还有希望……”对城管暴力执法的愤怒溢于言表,悲怆至极。
其实,放眼我国诸多社会管理事项,类似城管执法中对小人物的“粗暴”屡见不鲜。在与“刚性有余”的公权的“较量”中,小人物的很多基本权利都不同程度地被侵犯、被抹杀。由此而来的社会矛盾,破坏了我们追求“和谐”的氛围,严重的还导致对立。
考验管理者智慧
乌鲁木齐市政府一位负责经贸的干部这样分析:“有的城市怕小商小贩多了影响市容,把他们当成‘麻烦’到处撵;我们把小商小贩当成‘宝’,创造条件支持他们生存发展。”数字显示,在全国个体户数量下降的大背景下,乌鲁木齐个体户数量有增无减,个体户数量达到6.56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2.48%,从业人员达到12.4万人。现在,平均每三天乌鲁木齐就会有一个新的个体户“诞生”。2005年,乌鲁木齐地区生产总值57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4.4亿元,占59%。在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中,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名列全国第一。由此可见,小商贩对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
在江苏南京,最具人气的焦点是由小商贩组成的湖南路马台街的夜市,夜市的“红火”带动了周边商业圈的繁荣,也使得小商贩格外抢眼。据当地媒体调查,在这里,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针头线脑,应有尽有,而围在这些简易摊位前挑选商品的顾客,也都是普通南京市民和操外地口音的人。这条街上的数百个摊位的摊主,80%都是南京市的下岗、待岗职工。
《人民日报》引述某地管理部门的一席话,似乎为公众提供一种解决矛盾的参考——衡量城市进步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居民的日常生活是不是越来越方便。“乱”不是放开之错,而是因为管理没跟上。
怎样管,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